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零碳这个承诺,他一一兑现了

转载自南风窗微信 文/纪琪

2019年,一头怀孕的抹香鲸在意大利撒丁岛附近死去。解剖后,研究人员在它腹中发现22公斤塑料。

从鲸鱼肚子里刨出的塑料盘、黑色垃圾袋、防水布……极其赤裸地向全球预警了海洋污染的严重性。

4年后,中国惠州双月湾,又一头浑身塑料瓶的蓝鲸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再生环保艺术家创作了这个装置,通过它再次提醒人们环境污染对海洋生态的危害。

与4年前不同的是,鲸鱼旁还有一片绿色的海草床和爬满绿色植物的楼宇。楼宇结构由不锈钢搭建而成,蓝白亚克力盒穿插其中,象征着运用科技的力量帮助楼宇实现节能减排。由此,助力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图片1.jpg

这次的主题不是死亡,而是在科技与自然的交汇中,迸发生机。

其实装置是整个“海洋碳循计划”的一部分,由美的集团楼宇科技事业部发起。

自从“流动的绿盒子”公益项目后,时隔一年,美的楼宇科技在第三届11.1楼宇科技日选择了将绿色公益进行下去。

这次,它选择将另一个稍显陌生但与绿碳紧密相关的“蓝碳”命题带到大众眼前。

0地球的最大碳库

从事红树林及沿海栖息地拯救工作的海洋生态学家Catherine Lovelock,近年来不断燃起希望。

她强烈地感觉到,人们开始重视红树林、沼泽、海草床这些曾被轻视的泥泞之地。而最直接的诱因便是“蓝碳”理念的出现。

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及相关组织联合发布《蓝碳报告》。第二年,国际发起“蓝碳倡议”。作为海洋大国,中国科学家也早在2008年便早就启动了蓝碳研究,积极探索海洋碳汇过程机制、近海海洋储碳技术等。

它们一致表明,海草床、红树林、盐沼等沿海及海洋生态系统,可以捕获和长期储存大量二氧化碳,这个过程叫“蓝碳”,它对缓解气候危机至关重要。

至此,一个长期被忽视但最有效的方法终于被公开提出。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海洋的固碳能力约为4000万亿吨,海洋植物每年可从大气中吸收20亿吨二氧化碳,其中海底埋藏的碳的一半是红树林、盐沼地和海草床的功劳。

值得注意的是,蓝碳的储碳能力还是陆地的20倍,而且储碳周期长达数千年,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

以固碳的中坚力量红树林为例,它仅占全球陆地总面积0.1%,固碳量却是全球的5%。

中国在2020年出台《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把红树林保护修复正式提上日程。目前,红树林面积已经从“2001年的2.2万公顷恢复到2022年的2.7万公顷”。

与此同时,相应的固碳成果也肉眼可见。例如,今年9月,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在深圳拍卖,拍卖所得又用于红树林保护修复。尽管数量并不大,它依然是生态环境保护史上的一次有效探索。

红树林,还仅仅是全球巨大蓝碳系统中的一环。可以想见,当整个海洋生态充分发挥固碳能力时,它在解决气候问题上的意义将无可替代。

然而,此时此刻,斑驳的海滩上,一片又一片被卷向海岸线的塑料袋、易拉罐、泡沫,给了理想状态以沉重的一击。

0一场蓝色拯救行动

澳大利亚西部海域,水质开始恶化、富营养化,因为无法适应如此糟糕的生长环境,澳洲波喜荡草已经奄奄一息,原先连片的海草床开始破碎。

海草床退化的信号传遍全球。目前,全球海草床正以每年7%的速率在减少,约有29%的海草床已消失。

因为海洋污染,和海草一样,珊瑚、鱼群、沼泽……无法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也在这场危机中逐步失去生存空间。

接二连三的叹息从遥远的海洋传到了陆地,似乎在提醒着人类,如果不及时采取行动,人类可能同此命运。

比如,海草床消失后,不仅不再吸收和封存二氧化碳,之前埋存在其中的碳还会逃逸、被释放。也就是说,海洋失去健康的同时,蓝碳资源也在流失,人类将失去巨大的碳库。

情况并非不可遏止,只是我们需要一场意识的扭转,把找问题的目光收回到人类力所能及的范围里。比如,众多研究显示,垃圾、污染、破坏性捕捞等人类活动,是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最主要因素。

图片2.jpg

一个多小时的净滩Citywalk,王敏的手没停过,密密麻麻的塑料垃圾,如大海的呕吐物一般,倾泻在海滩上。一路捡拾着垃圾过去,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人类活动对海洋的破坏力。

王敏是这次“海洋碳循环计划”的公益志愿者,也是美的楼宇科技的员工。

每天泡在智慧楼宇节能减排的工作里,一心研究绿色科技的她对低碳、环保再熟悉不过,但真正来到另一个生态系统面前,深入了解它的现状,王敏还是被深深震撼了。

图片3.jpg

随着海洋知识科普活动的进行,塑料垃圾等污染物如何吞噬海洋,也透过一个个具体的数字,清晰而残酷地摊在王敏及更多同行志愿者的面前。

全球每年至少有500万到1300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而且塑料是不可降解材料,只能在海洋中慢慢降解成小碎片。即便成为碎片,也要花上几十年、几百年:一个垃圾袋1到20年,一个铝罐200年,一只塑料瓶200到450年,一根鱼线600年……最终,它们要么被海洋动物误食,要么漂散到海洋中污染水体。

净滩、海洋知识及蓝碳科普、艺术装置,都是再常规不过的活动,但“海洋碳循计划”结束后,全程参与其中的志愿者们心里似乎都起了一些变化。

图片4.jpg

回程的车上,王敏想起乌得勒支大学Mikael Kaandorp的最新研究警示,“塑料垃圾碎片在海洋中停留的时间也比想象的要长得多。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行动,影响将持续更长时间”。

她决定成为更深层意义上的绿色行动者,不止研究陆地上的节能环保,还要从陆地走向海洋,把蓝碳观念也刻入自己的日常生活。

0守护地球的最底层逻辑

回来后,美的楼宇科技把回收的所有塑料废品都交给了降噪宇宙DeNoiser进行再生循环利用。

它们会被制成冬日摇粒绒外套,25个塑料瓶便可制作一件外套,而一件外套又可节约2116ml水资源和降低1442g碳排放。

至此,这些塑料垃圾终于从海洋回到了陆地,以绿色环保的形式作为自己的最后归宿。但对于美的楼宇科技来说,这场蓝碳之旅刚刚开始。

图片5.jpg

因为从始至终,美的楼宇科技的目的都不仅仅是活动本身,而是通过这些简单易参与的活动,深入浅出地把蓝碳理念植入每个人心中。

美的楼宇科技深知,这场观念重塑的成功与否,锁钥在于自己。只有自己对绿色发展的领悟足够透彻,实践足够扎实,在面向公众时才能有的放矢。

恰好,美的楼宇科技一直在实践和探索。楼宇科技日确立3年以来,每年11月1日这一天,美的楼宇科技都把它交给了公益。

图片6.jpg

2021年,美的与来自29个城市的111位留守儿童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同屏在线搭建楼宇积木。此外,他们也用科普视频和动画让留守儿童接触到数字生活和绿色科技,让他们在宝贵的童年时光,就认识到科技与绿色生活的魅力。

2022年,可移动的科学课堂——搭载美的“光储热柔”解决方案的“流动的绿盒子”驶入大山,随行的博士老师们又给山里的孩子们带了精彩的科技讲解和实验知识,再次把绿色未来的种子植入孩子们的心中。

图片7.jpg

从微小的科普、行动到意识转变,从绿色科技到低碳生活,美的楼宇科技始终遵循着这样的实践逻辑。

而正是长久的坚持与行动,使得它对低碳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我们会看到,美的楼宇科技身上,有一种积极行动主义的精神,永远在积极求索之中。

就在不久前,它发布了“GREEN FOR ONE”双碳战略,对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双碳”目标,给出了更有力的回应。

楼宇行业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比重的40%,我国是建筑大国,要想落实“双碳”目标,绿色建筑是发展的必然。在没有先例可参考的情况下,美的楼宇科技主动站出来,本就体现了“敢当”的精神。

图片8.jpg

更难能可贵的是,除了敢于担当的意识,在绿色发展命题上,它也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对于“GREEN FOR ONE”双碳战略,美的楼宇科技的规划已经相当清晰且有创新性。

它提出要在产品和服务上,分别实现“全链路绿色低碳产品与服务”“全面数字化底层能力”,并且要为行业提供“全场景低碳行业解决方案”。

三个“全”字看似简单,但涉及的碳排问题错综复杂,需要方方面面的能力和技术。眼下,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美的楼宇科技有底气提出这个战略的根本原因在于,多年来它已积累了强劲的数字化技术能力。

尤其是iBUILDING美的楼宇数字化平台拥有的全面数字化能力,能够将绿色零碳、数字孪生、AI、物联网等技术与行业知识深度融合,从而赋能城市中的建筑,打造出低碳高效的智慧建筑综合解决方案。

图片9.jpg

2023年,美的楼宇科技下属顺德工厂被正式确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重庆、合肥、顺德三地工厂还获得了多项权威机构的零碳认证。

近年来,它也在积极倡导和建设可持续建筑能源生态,与各个行业一起打造智慧楼宇。如今,碳中和办公园区、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医疗建筑领域,每个领域都有美的楼宇科技一手打造的成功案例。

这些只是众多努力中的一部分,实际上还有更多实践与成果反复印证着美的楼宇科技的承诺与愿景。

当它提出“GREEN FOR ONE”战略,要为每一幢建筑实现零碳开始,它就早已不局限在建筑本身,更是有意识地为城市和人类争取一个绿色未来。

就像这次“海洋碳循计划”,由专注于智慧楼宇的美的楼宇科技发起,表面看是一场跨界。但从底层逻辑来看,不论绿色科技、智慧楼宇还是蓝碳行动,它们都是为了一个终极目的,即推动低碳发展,守护地球。

真正关心及深耕低碳、绿色发展的人,从来不会局限于自己的方寸之地,而是积极承担“分外之责”,美的楼宇科技正是其中一个。

它会在钻研绿色科技的同时,也看到海洋蓝碳、森林、清洁能源、绿色科技得形成合力。它也会在做好智慧楼宇、节能减排的同时,呼吁和推动公众一起努力。因为,低碳发展强调的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抱团取暖、集思广益。

参考资料:

[1]中国国家地理BOOK,《除了核污水,海洋里还被倒了多少鬼东西?》

[2]中国新闻网,《海草床严重退化!该如何守护海洋的“发际线”?》

[3]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蓝碳:应对气候变化的海洋方案》

[4]中外对话海洋,《蓝碳:沿海生态系统如何帮助捕集碳排放》

[5]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蓝碳”“绿碳”是什么》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